找到相关内容93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和谐社会,从心开始,和谐社会,从我开始,和谐社会,从我家开始,和谐社会,从我身边开始

    都在增长贪欲、增长嗔恚、增长无明,疑难杂病扰害众生的速度,总是高于科技手段的提升。病从何来?病由心生。俗话说:酒色财气四堵墙,众人都在里边装。酒色财气就是贪欲、嗔恚,贪欲嗔恚皆是无明。众生世世住此牢狱...

    释妙云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20045738.html
  • 佛教与中国民间文学

    不是现世享荣华就是来世升天成佛。这无疑会对受各种观念束缚,受各种欺压而又无力反抗的妇女们深感安慰。针对妇女的艰难处境,宝卷着重渲染持斋念佛,忍辱求安乐善好施之举动,以及酒色财气之害。   受变文间接影响...

    方 珊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30151123.html
  • 庄严国土绿化心灵

    佛法对自我的解释称之为“本来面目”,也就是清净天然,一尘不染,但是由于我们的业障深重,在本来面目上涂抹了“名闻利养,酒色财气”,我见、我闻、我执,贪、嗔、痴三毒,永远在六道轮回中翻转,找不到自我,...

    源利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103854886.html
  • 谈佛教公众形象的思想内涵

    走向清澄,这种理趣往往体现出精巧、细致的特征。在处世上,面对世事的纷扰,人们对功名利禄、酒色财气的追逐,佛家选取了“舍”与“施”的态度,“...

    荆三隆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23456808.html
  • 庄严国土 绿化心灵

    。佛法对自我的解释称之为“本来面目”,也就是清净天然,一尘不染,但是由于我们的业障深重,在本来面目上涂抹了“名闻利养,酒色财气”,我见、我闻、我执,贪、嗔、痴三毒,永远在六道轮回中翻转,找不到自我,...

    源利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33266968.html
  • 古有名山必有寺的说法

    协会,佛教协会是寺院和政府之间的桥梁与纽带。依靠政府对佛教的支持,打造三名文章,聚集人气、名气、灵气,为众生带来福气、财气、和气。当今的佛教界,若能把握住佛教大文化的智慧和觉醒,则是利教、利民、利国的...

    正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21068049.html
  • 导学佛人如何信、解、行、证的偈语集

    大挂碍, 性空方可真。 般若是金船, 自做掌舵人。 何为“燃灯益长魔弥身”—答一辟支佛问 燃灯古佛古, 灯光永相续。 哪位西行人, 不是魔弥身。 天设五毒身, 六贼是魔根。 酒色多往来, 财气常...可见赋,乐静有谁知。 闭关 深山闭关闭身关,朝市闭关心闭关。酒色财气整日伴,烈火焰焰炼金莲。 深山闭关是强断,朝市闭关断自然。花红世界心无染,污泥生莲艳更鲜。 破魔 佛示菩提破魔军,行人时刻破魔蕴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130276682.html
  • 乐至报国寺之谜

    接班人兴办寺庙,赢得众人交口称赞。  有几首关于酒、色、财、气的诗和民谣,对于我们破解人类世寿之谜很有帮助,恭录如下:  “酒色财气”古今谈  酒助礼仪社稷康   色育生灵重纲常  财足粮丰家国盛   气凝大极定阴阳    酒色财气四堵墙   人人都在里边藏  谁能跳出圈外头   不活百岁寿也长    无酒不成礼仪   无色路断人稀  无财民不发奋   无气国无生机    酒是穿肠毒药   色是刮骨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4560355515.html
  • 猎鸟取乐 坠崖鸟啄

    无量苦,这个受报的识神,便是你生死业根的源头。所谓业根者,便是你现在一念间。你无始以来,因贪嗔痴,无明烦恼,妄相狂心,触境遇缘,随声逐色,迷惑酒色财气,弄得自己七颠八倒,无业不造,这便是你生死轮回受...

    道升

    |报应|因果|戒杀|杀生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10/12/0959052024.html
  • 般若中观的心理效应和佛教的自我否定再生法

    得失这类现象的产生,也才有“喜怒哀乐忧恐惊”这类心理感受。要解脱于苦,就得去其苦根,去掉对“我”的这种贪执。但对一般人而言,酒色财气尚不忍释手,何况这个息息相随、“我”之所以为我的这个根本存在呢?  ...

    冯学成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10239356.html